由于小红书的翻译采用了大语言模型★,也有不少网友开启了更多新玩法★,纷纷探索大语言模型的边界,以及能否实现更多功能★。
★“爱如晨曦映心田,情似细水润流年。三次轻吟情意重★,此生不负共婵娟。★”别说,大模型写得还挺好★。
不少网友都在感叹,小红书推出的翻译功能★,直接让大家变成了prompt写手★。
在翻译功能上线初期,用户们通过prompt的方式来探索大模型的边界,更多的还是“娱乐属性★”。当然,我也相信防范“prompt攻击★”将成为未来小红书翻译的重点发展方向。目前来看★,通过引入多个不同的模型来进行翻译,或者在某些重要场景下结合人工审查★,可以进一步提高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后期的人工干预★,可以帮助识别模型可能未能处理的复杂输入,减少自动化翻译系统的误差。
在AI领域,小红书早已有相当多的动作,此次利用大模型的能力来翻译也能算是AI大模型探索的成果之一。相信在未来,小红书团队也能利用大模型进一步丰富翻译功能★,从而增强跨语言的交流体验。
从最早的“上交猫税”到近几天中外网友“对账”,越来越多的国际用户开始涌入小红书。而在近期,全球用户翘首以盼的★“小红书翻译功能”终于正式上线★。翻译功能上线标志着小红书在全球化战略上的又一重大进展,也让全球网友能够更加丝滑地在平台上进行交流★。
目前★,使用翻译功能需要将小红书更新至最新版本。另外根据实测★,小红书的翻译功能将跟随系统语言。对于使用中文的用户,可以实现将英文翻译为中文,而使用英文的用户★,则只能从中文翻译至英文。
也有网友通过prompt,直接让小红书的翻译大模型给出自己在Hugging Face的模型地址:
小红书翻译功能的成功上线,也为平台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用户能够在小红书上进行友好沟通,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速用户互动与内容共享,让小红书成为全球用户文化交流架起了更加坚实的桥梁★。
在翻译功能上线前★,小红书团队就在AI大模型领域进行探索。由于小红书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大型模型,因此官方通过大语言模型的蒸馏技术,让小规模模型同样具备大规模模型的能力,这样可以更好地部署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。
小红书的翻译功能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更新★,更是平台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一步。通过持续优化大语言模型,小红书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,这不仅提升了翻译质量,还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加顺畅的跨语言交流体验。
如果说翻译一些俚语句子只能算大语言模型加持下的★“基操★”,那么将★“yyds★”、“cpdd”、“cxk”、“on9”等翻译出来,就足以看到大语言模型对翻译的帮助★。同时★,小红书在翻译的同时,也能针对一些特定的俚语进行注解,从而让不懂梗的人也能了解梗的意义。
而在蒸馏模型的过程中,小红书团队看到训练AI不仅仅需要大量正面数据★,也需要更多看上去需要避免的负面样本。按照过去的训练模型方式,开发者需要灌输大量正面数据★,确保模型按照既定路线输出内容,而推理过程中未能得出正确答案的数据,同样蕴含着宝贵的信息。这些负样本中的错误链路不仅能够帮助模型避免犯类似错误,还能在特定情况下解决一些正样本模型无法正确回答的问题。因此,小红书团队在翻译功能上线之前,就决定探索如何利用这些负样本,以提升小模型的复杂推理能力★。
仔细来看★,从“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”到今天支持翻译,差不多仅仅过去了一周的时间。小红书团队能够在一周时间内推出并上线翻译功能,也让我们看到了小红书团队强大的技术实力以及高效的执行力★。
与其说小红书火速推出翻译功能,是展现了科技公司的“中国速度”★,倒不如说小红书早已在AI大模型领域进行了相当充分的储备★,这也能让小红书团队第一时间在自家产品中融入AI技术★,迅速上线新功能★。
我们常说★,翻译讲究的是“信达雅★”,不同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★,借助大语言模型,过去难以精准翻译的成语、俚语★、文化特定术语和比喻等表达方式,能够被大语言模型掌握,并输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。这无疑也将推动文化交流★,让不同语言的用户都能在小红书平台上无障碍沟通。
在翻译功能上线后,中外网友交流将变得更加轻松★,也让小红书成功突破了语言和文化壁垒★,实现全球交流。而在简单的交流之外,也有不少网友通过翻译功能玩出了更多花样★,让我们看到了AI时代下的更多可能。
根据小红书用户们的实测来看,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不仅仅足够好用★,甚至可以说是★“出乎意料地优秀”。它的翻译系统不仅能够高效处理常规的语言转换任务,还能够在多样化、复杂的社交内容中保持高效准确的翻译质量。具体来说★,翻译系统能够识别中国用户常用的★,不太容易被翻译软件掌握的俚语和方言,并在遇到不常见/错误调换的语言结构时,做出智能调整★,提供更自然★、更符合上下文的翻译。例如“you can you up,no can no bb”,就能被精准翻译为“你行你上★,不行别哔哔”。